首页 论坛背景 论坛机构 新闻中心 论坛活动 合作伙伴 项目合作 研究活动 教育培训 分 论 坛 会议视频 联系我们 English
 
    你的位置:  首页>> >>详细内容
第四届中国能源环境高峰论坛推出绿色能源新视野——世界杰出的专家和领导人、中国国家能源环境主管部门领导发表演讲,倡导建立太空电站、发展生物能源
来源:  秘书处            加入时间:  2011-09-05                   摄            秘书处  文


 

第四届中国能源环境高峰论坛推出绿色能源新视野

——世界杰出的专家和领导人、中国国家能源环境主管部门领导发表演讲,

倡导建立太空电站、发展生物能源

中国能源环境高峰论坛秘书处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能源环境研究中心 

本网讯  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科技部、环境保护部、国土资源部等的共同支持下,中国能源环境高峰论坛已经成功举办三届。为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第四届中国能源环境高峰论坛于828日在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隆重召开。本届峰会由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主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欧洲空间能源集团、清华大学化工系等协办。“两院”院士、世界杰出专家和领导人、中国国家能源环境主管部门领导等共160多位专家,在本次峰会上就中国高新能源、节能环保,特别是空间太阳能和生物能源等进行研讨、达成共识,倡导建立太空电站、发展生物能源。


世界杰出的专家和领导人、中国国家能源环境主管部门等支持峰会倡导绿色能源新视野 

 本次峰会的主题为高新能源、节能环保,会期两天。会议期间,与会专家及学者就新能源与节能环保发展战略与规划、高端清洁能源开发与应用——空间太阳能以及相关空间技术发展对国民经济的推动和提升、高新能源技术产业化途径及其比较——太阳能、空间太阳能、生物质能、核能、风能、海潮、地热等、绿色经济与节能环保、生物能源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高新能源和生物能源的合作机制等议题展开探讨与研究,并撰写相关文献。本次峰会已经出版了论坛会议文集,介绍与会专家,集结相关论文摘要以及汇总会议前期新闻报道。开幕式由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林桂军教授(下右图)主持。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校长施建军教授(上左图),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环资司巡视员何炳光,印度前总统、世界著名航天科学家阿普杜勒·卡拉姆及美国空间学会会长马克霍普金斯在大会致辞。施建军校长向与会代表介绍了对外经贸大学近年绿色校园节能减排工作的成效。该校围绕“绿色校园”建设为主题,采取“节水、节气、节能、节电、减排”五大措施,积极探索低碳校园建设,自2003年以来,学校共安排了22个节能减排项目,年直接节约资金共计1180万元,节水41万吨,节气518万立方米,收到了巨大的社会经济和教育效益。被确定为全国首批节约型校园建设先进试点高校、2008年北京市“节约型学校”建设高校。施建军校长表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将秉承60年来“博学诚信、求索笃行”的校训,充分利用中国能源环境高峰论坛和国际能源环境研究中心这一平台优势,聚集全球一流的人才智力,广泛联系各级政府、社会团体、研究机构、国际组织,开展国际性能源环境、气候变化的研究、交流,准确理解政府政策导向,促进能源环境、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与海内外有志于能源环境发展与开发利用的专家学者、企业界人士、媒体单位合作、共勉!

何炳光巡视员(下左图)代表国家发展改革委环资司对本次峰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并发表题为《发展绿色产业强化绿色经济发展的产业支撑》的致辞。他说,在气候变暖、生态恶化、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实施绿色新政、发展绿色经济已成为全球共识。党的十七大及“十二五”规划纲要均提出绿色经济的发展模式,而发展绿色经济必须发展绿色能源。本次峰会围绕“高新能源、节能环保”,重点探讨空间太阳能和生物质能的发展,这两个领域有可能会成为未来绿色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支撑之一。此次会议对于空间太阳能和生物质能的发展以及绿色经济的产业化应用和规模化应用都具有深远的意义。衷心希望这次论坛能成为开发利用空间太阳能的重要时点和平台。


印度前总统阿普杜勒.卡拉姆(上右图)发表了视频致辞。他说,很高兴能在第四届中国能源环境高峰论坛开幕式上致辞,祝贺峰会组织者以奉献精神和不懈努力,把杰出的领导人和专家聚集在一个共同的平台上交换意见,就对全人类有深远意义的主题进行高级别的对话和讨论。他认为国家能源政策和地球清洁环境必须融入我们的思想和行动,并相信本次峰会的讨论将实现这一目标。在演讲中,他展望了空间太阳能开发的全球前景。他以一个空间科学家的视角,倡导在空间能源的开发上建立国际合作的平台,通过国家间的广泛合作,共同研究准确的环境预测技术及能源开发技术。在空间探索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他从低成本的空间探索、全面的空间安全、当下的空间开发任务等角度对2050年世界空间远景进行了展望。他建议与会代表共同参与到世界空间委员会的建设中,实现世界各国在能源利用上的共同进步。随后他详细阐述了太阳能空间站的几个核心组成部分,包括地面接收系统、地面和空间传输媒介等。

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司副司长史立山(下左图)在《中国高新能源发展战略》的演讲中,详细介绍中国高新能源发展前景及战略规划。他说,这是他第一次在正式的会议中听到以空间太阳能为主题的演讲。他在报告中指出随着全球能源消费的不断增加,能源的有限性问题日趋严重。中国面临着能源对外依存度高、能源利用效率低的问题。对此国家有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并制定了相关法律。减少化石能源的消费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开发可再生能源是缓解能源问题的重要措施,同时应贯彻落实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的目标。新能源受制于成本,现有的比重还非常低,竞争性很弱,需要靠政府补贴。水电仍然是未来最重要的能源,风电全球看好,太阳能发展很快,空间太阳能还处研发阶段,生物质能源可以替代汽车燃料。他希望参加本次峰会的专家学者共同努力,寻找解决能源问题的方案,提出适合中国高新能源发展的建议。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赵忠秀教授(上右图)在演讲中,代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对成功举办第四届中国能源环境高峰论坛表示祝贺,对各位演讲嘉宾、远道而来的国际同行、各位院士、诺奖获得者表示致敬,也对峰会秘书处的出色组织活动表示祝贺。他说,论坛搭建了一个平台,科学家、经济学家和政策制订者齐聚一堂,就能源环境问题,展开研讨、甚至有争论,真理是越辩越明。我们共同面对的是经济、社会、能源环境和技术问题,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当经济发展中面临能源环境压力时,人们总是有些悲观的想法,而技术总是能够引领光明。在座的科学家给我们展示的是技术进步的前景。如何把商业利益、公共利益结合起来,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科学家、经济学家和政府官员包括高层决策者的通力合作,拓展国际合作空间。中国能源环境高峰论坛的使命非常大,这也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非常有幸能够继续支持峰会发展的缘由。作为一所以社会科学为主的大学,希望能与科学家们合作,更好地分工,共同为政策制定者、公共资源分配者提供更好的建议。

中国能源环境高峰论坛秘书长、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国际能源环境研究中心主任林智钦(下右图)介绍了《2011中国能源环境发展综合报告》,报告重点分析了来自太阳辐射能量、太阳能和空间太阳能、生物质能源、核能等。通过分析,发现各类能源的增长规律。从中得出,中远期那类能源前景更大。报告认为,绿色能源成为绿色经济的重要产业支撑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是达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我国发展绿色能源必须选准战略和新兴产业、国家宏观管理部门牵头抓总推进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广泛开展国际合作。该报告将在会后正式发布,以提供国家有关部门决策和制定规划参考,帮助社会各界了解政府政策导向,促进能源环境经济及技术的国际合作。


大会报告和专题讨论由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研究院院长桑百川教授(上左图)、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副院长李明研究员等主持


“两院”院士、世界杰出专家建言发展空间太阳能和生物能源

    本次峰会云集了许多世界杰出的专家、学者,探讨高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副院长李明、欧洲空间能源集团副总裁徐枫主持了高新能源分会。                                               

     在太阳能和空间太阳能发展问题上,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副院长李明研究员(下左图)以《高端清洁能源开发与利用——空间太阳能以及相关空间技术》为题发表演讲。他指出,生态环境保护和新能源的重要意义正成为全世界的共识,空间太阳能电站的建造具有重要意义,但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技术、经济、产能方面的挑战。他建议在空间太阳能发电技术、无限能量传输技术、大型结构及在轨组装维护技术、空间太阳能电站运输技术等几个关键技术方面开展重点研究。我国空间技术和空间工业基础的发展,将为我们进一步利用开发空间资源开辟新的空间。

 

 

 

 

 

 







2013101155336668.jpg

2013101155336590.jpg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王希季院士(上左图)、“两院”院士闵桂荣(上右图)代表6位院士就“空间太阳能电站技术发展预测和对策研究”发表演讲,提出在地球同步轨道带建设空间太阳能电站开发利用空间太阳能资源将是一条应对全球能源危机和气候变化的有效途径。空间电站的建设可能会引发一场技术革命,还可能会引起新的产业革命,其意义十分重大。空间太阳能电站,在可预见的未来,将会是尺寸、质量和规模最大的,人类开发的空间基础设施。要达到具有空间电站的研制和建设能力的水平,还需要做大量的研究、发展、试验和验证工作。建议发展空间电站首先要重视安全性问题,初期发展规模要适度,建议以在2030年左右可跨越实现的原则选择合适规模。其次要特别重视重型空间运输、高效率无线能量传输、组装和维修等共性关键技术的发展。建议由国家发改委抓总分三步走,在2030年左右进行整站在轨试验和验证工作。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研究员、太阳能热利用及光伏系统重点实验室主任王志峰报告了太阳能热发电技术发展途径。四川大学电子信息学院院长黄卡玛教授(下左图)对微波输能技术进行了回顾与展望。美国国家科学基金能源电力适应性系统项目主管(EPAS) 鲍尔.韦布斯(下中图)提出空间能源---战略机遇与挑战。纽约大学终身教授(清洁能源世界首倡者,下右图)马蒂.贺夫特比较了太空对地面光伏储

能激光传输的光伏发电成本。

    






    欧洲空间能源集团总裁斯泰芬腾瑟尔(下左图)在大会报告中,介绍了欧洲空间能源集团的世界分布,宇宙空间太阳能、空间能源矿产、空间能源地面太阳能公园、空间能源光伏板研发等四个商业分部,空间能源集团地面分部-中短期利润来源,战略合作伙伴,空间能源地面分部项目明细总结,SBSP:必要的和成本有效的长期创新,宇宙空间太阳能20年现金流,2011-2017 、2018-2024 、2025-2031卫星和产量发展。他说,我们致力于利用世界上最有价值的财产——太阳:地球上原始的、仅有的、也是真正可持续的资源。

 

在空间太阳能国际合作方面,美国空间学会会长马克霍普金斯(上右图)认为,空间太阳能的广泛使用可以极大地减轻气候变暖问题,需要加强国际合作来降低这种新兴能源的价格。印度前总统卡拉姆博士和美国国家空间协会已携手共同起草了一份“卡拉姆-美国国家空间协会”协议,旨在促进美印双边SSP项目,也欢迎其它国家的加入。

在核能的发展问题上,徐枫博士(下左图)认为,“人类一代代更替,但是核废料与污染会永远留下来,核能成本很高,并且管理风险太大。人类不能以长期损毁为代价而换来短期经济发展的眼前利益,特别是当风险或代价非常高的时候。我们不能盲目地用未来做赌注,因为这是关乎我们生存和延续的重大问题”,开发空间太阳能是取代核电的永久性可持续能源途径。葛昌纯院士(下右图)则指出在地面上建立核聚变发电站和在空间建立太阳能发电站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我国发展空间太阳能发电系统相关材料研究的建议。

2013101155336814.jpg2013101155336336.jpg


国立清华大学原子科学院院长潘钦教授(下左图)作了题为《两岸合作推动核电安全及第四代核电厂研究》的报告,对两岸在核安合作的方向提出建言。中国金融学会金融工程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兼秘书长、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华如兴教授(下右图)则从经济学角度对未来倚重发展那类能源——空间太阳能还是核能问题提出了自己











独特的见解。会场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和辩论。联合国前秘书长助理、诺奖共同获得者春大地(下左图)等现场向印度前总统卡拉姆提问,王希季院士与国家能源局史立山司长在贵宾室交流(下右图)。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研究院贾保华研究员(下左图)、汤碧副研究员、于晴主任(下右图左)、赵旭梅副研究员等,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总体部王立研究员、侯欣宾博士(下右图右)等现场提问、交流。


在未来新能源的战略选择上,国际清洁能源协会主席古斯塔夫.格罗布(下左图)的文章对不同高新能源技术的应用前景进行了比较,包括太阳能、空间太阳能、生物质能、核能、风能、海潮、地热。国际社会保障协会技术总裁金仁石(下右图)提出可再生和可持续能源的最优政策动态决策。

    

   



   





   在生物能源发展问题上,诺贝尔奖共同获得者春大地先生(下图)从宏观层面,展望了中国和世界生物燃料前景,深入探讨了公共政策在全球范围内对生物燃料的生产、消费和贸易的作用。他认为,中国当前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主要由国内和进口的化石燃料来满足。尽管相关部门努力使发电燃料多样化,利用天然气、水电、风能和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国产煤炭仍然是主要的发电燃料。应该发展低碳的能源系统如生物燃料系统,以遏制气候变化和全球变暖。技术创新,特别是通过加大使用非食品原料,是生物燃料未来发展的关键。生产生物燃料必须国内国际并举。在国际贸易方面,建议签订南北生物能源条约。

 







在生物能源发展的技术层面上,中外数十位专家进行了研讨交流,清华大学化工系副主任邢新会教授和厦门大学能源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龙敏南教授主持了会议(下左图)。清华大学化工系副主任邢新会教授(下右图)分析了低品位生物质生产气体生物燃料BioHythane技术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他认为通过生物加工路线的合理设计及优化实现生物质资源替代,特别是低品位生物质碳资源高效利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农业部规划设计院能源环保研究所所长赵立新教授(下左图)详细介绍了中国沼气技术的应用现状及存在问题。厦门大学能源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龙敏南教授(下右图)分析了纤维素生物质制取液体生物燃料技术。


福州大学生物质与功能材料研究所所长程贤甦教授(下图左)报告了有关生物质木质素应用最新进展。山东大学微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方诩教授(下图右)介绍了木质纤维素生物转化产糖技术的研究进展及挑战。


福建农林大学生物能源研究所所长刘斌教授(下图左)分析提出了纤维素乙醇产业化的主要瓶颈及解决途径。中国石油大学江皓教授(下图右)报告了沼气净化提纯制生物甲烷及其应用前景。


青岛天人环境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刘林先生(下图左)则从企业的角度对我国生物天然气的规模化生产及应用现状进行了介绍。


多位专家、学者(上右图)就生物能源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中国生物能源和高新能源合作机制等进行深入探讨交流,达成共识,为中国高新能源和生物能源发展出言献策。 

                                                                                   (复旦大学林宏赡等执笔,峰会秘书长林智钦审稿

 

 

论坛秘书处/中国能源环境百千万万/新百千万万活动专家指导小组办公室/中国能源环境研究中心   论坛网站www.ceeschina.org  微信号CEESCEES

电话(Tel ):010- 68539833,64492361 E-mail: ceesint@163.com; ceeschina@139.com

地址:北京朝阳区惠新东街10号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科研楼10层
群友通讯录https://v2.qun.hk/#!/phonebook/1f962072cc19/poster   论坛微博http://weibo.com/u/3917316496


坛发起单位 :(按时序)国家信息中心,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厦门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趋势研究院

中国能源环境“百千万万”/“新百千万万”活动共同启动单位: 国家发展改革委环资司、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信息中心//国家节能中心、经济日报中国经济趋势研究院

承办/技术支持: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能源环境研究中心、全球智库能源环境咨询(北京)中心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12005894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0108号

蓝皮书中国能源环境高峰论坛蓝皮书/中国经济出版社――第四部《绿色生态促进》;第三部《绿色发展革命》第二部《绿色发展消霾论》;第一部《绿色发展全球梦

绿皮书 中国能源环境高峰论坛绿皮书/经济日报出版社――《探索全球智库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