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坛背景 论坛机构 新闻中心 论坛活动 合作伙伴 项目合作 研究活动 教育培训 分 论 坛 会议视频 联系我们 English
 
    你的位置:  首页>> 分论坛 >> 高新能源分论坛 >>详细内容
人民日报中国能源报:国内外专家聚焦空间太阳能与生物能源
来源:  人民日报中国能源报            加入时间:  2012-11-18                   摄            人民日报中国能源报记者 李永强  文

         

 

         国内外专家聚焦空间太阳能与生物能源

                        人民日报中国能源报记者 李永强

                      ( 20110905日   第 02 版)

 

  本报讯  记者李永强报道:2012年8月28日—29日,来自国家能源环境主管部门的领导、国内外顶尖级专家和学者汇聚本届论坛,围绕中国高新能源、节能环保的论坛主题展开研讨,共同探求中国未来的绿色发展之道。其中,讨论最为热烈的两个焦点话题是空间太阳能与生物能源。

  国家能源局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史立山指出,生物质能虽然具有生产原料丰富、可转化能源形式多样等优势,未来发展前景也非常看好,但目前看来其发展面临的困难也不少,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其资源季节性和工业生产连续性之间存在着难以解决的矛盾。

清华大学化工系副主任邢新会认为,大部分生物能源原料确有明显的季节性特点,如果生物能源必须以能源植物为原材料,应该首选那些生长速度快、产量大且存活时间长的农作物,这样可以保障长期足量供应。

    诺贝尔奖共同获得者、联合国原主管科技助理秘书长春大地,则更看重第二代生物燃料对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作用。“基于纤维素材料的第二代生物燃料在供应上将具有连续性。”春大地对本报记者表示。 

  在厦门大学能源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龙敏南看来,我国在支持生物能源产业发展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需要在“十二五”期间加以解决。

  此外,龙敏南认为,目前正在执行的生物能源产业优惠补贴政策,也有很多亟待改进之处。他举例说,“现在我们对粮食乙醇项目给予每吨1600—1800元的补贴,对不与人争粮的纤维素乙醇项目却没有补贴;同样对生物质直燃发电有0.75元/度得上网电价政策,对更高端生物质能形式的沼气发电却没有补贴。”

  空间太阳能电站计划,是指太空中建立太阳能发电站,将空间太阳能转换为电能,然后通过微波或者激光等形式,传输到地球接收终端,最后再转换成电能以供人类使用。

  中科院院士王希季表示,我国可以有自己的独特路径。“比如发展的第一批空间太阳能电站不宜选GW级,宜按在本世纪30年代可跨越实现的原则,在10万KW到50万KW间选择;可以集中力量发展重型运载火箭,以提高空间运输能力,跨步宜一步到位,不宜分步跨越。”王希季说。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副院长李明则认为,在发展空间太阳能电站方面,我国应着力做好空间太阳能发电电池、无线能量传输、大型结构及在轨组装维护、大型结构系统的姿态控制、空间太阳能电站运输等多项技术的研发工作。

 

论坛秘书处/中国能源环境百千万万/新百千万万活动专家指导小组办公室/中国能源环境研究中心   论坛网站www.ceeschina.org  微信号CEESCEES

电话(Tel ):010- 68539833,64492361 E-mail: ceesint@163.com; ceeschina@139.com

地址:北京朝阳区惠新东街10号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科研楼10层
群友通讯录https://v2.qun.hk/#!/phonebook/1f962072cc19/poster   论坛微博http://weibo.com/u/3917316496


坛发起单位 :(按时序)国家信息中心,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厦门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趋势研究院

中国能源环境“百千万万”/“新百千万万”活动共同启动单位: 国家发展改革委环资司、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信息中心//国家节能中心、经济日报中国经济趋势研究院

承办/技术支持: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能源环境研究中心、全球智库能源环境咨询(北京)中心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12005894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0108号

蓝皮书中国能源环境高峰论坛蓝皮书/中国经济出版社――第四部《绿色生态促进》;第三部《绿色发展革命》第二部《绿色发展消霾论》;第一部《绿色发展全球梦

绿皮书 中国能源环境高峰论坛绿皮书/经济日报出版社――《探索全球智库之路》